【小說】《S》讀後評論

一本小說,兩名讀者,因循著對同一本書的情感,未曾謀面卻在書頁間成為筆友。
S》是由美國作家道格道斯特與知名導演J. J.亞伯拉罕攜手合作的懸疑小說。透過閱讀圖書館內的《希修斯之船》,讀者艾瑞克與珍妮在書中寫下彼此的觀點,藉由隱含的線索尋找身分撲朔迷離的作家。雙主軸鋪陳,將《S》的劇情脈絡分為《希修斯之船》一書的故事與兩位讀者寫下眉批的交流,並以不同以往的編寫方式賦予讀者閱讀空間,結合成一部向文字創作致敬的動人情書



本傳 人事物的本質

故事的主體源自《希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在哲學中翻譯為「忒修斯之船」。希臘神話中,忒修斯之船是一艘經年累月不停修繕的木船,哲學家便認為,經過年年月月的整修,人們眼中所看到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如當初新船下水的那艘呢?
同一艘船的定義為何?「忒修斯之船」之所以產生悖論,就是由於它無法同時滿足「構成元素的一致性」與「時空連續性」。以「機械唯物主義」來說,物質永無止盡地變動,因此與原先的本質早已不再相同;若從「唯心主義」的角度來看,如同古代所言「名已立,實難變」,本質依然故我。

同時呼應了內文中的主角S,遺忘了過往的他不斷尋找自己的過去,旅途的過程中有了新的身分與人生,諸多轉變讓S對仰慕的女子產生了猜忌,並質疑自己內心的想法。《S》一書藉由船與人的本質引導讀者思索,當人隨著時間有了生理或心理的變化時,還會是原先的他嗎?進而延伸在感情中,對方的改變使得感情變質,那麼這份「愛的本質」是否就產生變化了呢?

眉批 面對人生課題

主修文學的艾瑞克與珍妮,透過一本《希修斯之船》邂逅了彼此,憑藉著對於文學的熱情,兩人用文字交流想法、尋覓小說真正的作者,並抒發對於現實生活的喜怒哀樂。與《希修斯之船》的劇情緊緊相扣,主角S追尋自己的身分,而現實中的艾瑞克與珍妮也在探索作家身分的同時,處於「重新建構自我」的人生交叉口。
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珍妮,至今才發現過去的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下;而被驅逐離校的研究生艾瑞克,耗盡心力研究文學卻始終不得報酬與成就,他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將左右他們未來會成為怎麼樣的人。《S》藉由《希修斯之船》的故事與男女主角的字裡行間說明「選擇」的自主性與重要性,提醒讀者時間如同一條永不回頭的單行道,不要犯下重蹈覆轍的悲劇,並好好把握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

後設小說 以文字影射現實

除了雙主線敘述故事劇情,《S》營造了一個「書中書」的世界,撰筆寫下《希修斯之船》的神秘作家V‧M‧石察卡企圖藉由小說揭發當權者的陰謀,用隱喻的寫作手法撼動極權政府、推翻軍權。這般類型的作品稱為「後設小說」(Metafiction),透過諷刺和自我反省等手法,引導讀者思考小說與現實之間的關聯。
後設小說的跡源最早可追溯至塞萬提斯的《唐吉軻德》,典型地創造一個虛構人物,刻意凸顯內容並非現實的錯覺,藉以嘲諷當時崇尚騎士文學、脫離現實的人。 臺灣文學在八年代中期也受到西方思潮的啟發,影響當時的文學創作。張大春堪為八年代臺灣後設小說的代表,《公寓導遊》一書在真實與虛構的文字中遊走,將讀者的視覺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每一角,嘲諷中同時也帶有關懷。
S》所描述的極權政府與軍權主義也與現代諸多社會現象相符,藉由書中主角S的反抗,這股堅毅同樣反映了那群不服壓迫的邊緣人民。透過小說,作者也叮嚀讀者不忘思索現代社會上的種種不平。

書寫 營造文字的溫度

一本小說,搭起陌生人之間的橋梁,連結了兩個素昧平生的生命。曾有人說過:「文字是人的延伸,人的種種情緒透過文字的書寫表露無疑,於是乎文字也有了生命。」艾瑞克與珍妮透過留在書中的留言與對方交流、熟識,如同交換日記般傾訴著各自的心境。
S》最大的特點在於,全書以真實的筆觸呈現兩人在書中的一字一句,筆跡流露了角色的情緒與表情,於是文字在閱讀中出現了溫度的變化。艾瑞克與珍妮的筆跡有四組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兩人從陌生到熟悉的階段,從初期的拘謹到後期的互相信任,娓娓道出各自的故事。

書中艾瑞克曾寫:「我喜歡交換留言,喜歡在書頁空白處聽妳說話。」《S》的出版肯定了文字的情感與價值。作者J. J.亞伯拉罕也表示:「《S》是獻給紙本書的一封情書。」讓創作回歸最初的筆墨書寫,以最真切的方式傳達書寫者的情感。在這個文字轉瞬即逝的數位時代,紙本書的特質是電視電影等其他媒介所無法取代的。

文學巧思 顛覆紙本想像

遠見雜誌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民眾認為「看臉書也算是閱讀」。數位閱讀的趨勢來臨,電子書產業的崛起衝擊了傳統紙本書,擁有零運送成本與零成本複製的電子書,使得印刷與流通發行部門漸趨萎縮。紙本書市場的萎靡似乎指日可見,而《S》則打破這波潮流,開啟了紙本閱讀的全新想像。
泛黃的紙頁與書中的手寫字跡,《S》設計了以假亂真的仿舊視覺,讓讀者彷彿真的拿到一本上面寫滿評論的古書。J.J.亞伯拉罕表示「我們用盡了在印刷上可行的每一種優勢,事實是,這本書是個實體物。」《S》不單單只是一本小說,更挑戰了人們千百年來的「線性閱讀」習慣。為了讓讀者「身歷其境」,配合劇情隨書附上23種道具,並以手寫字、復古電報、老照片、明信片等形式呈現23種文字美感,讓整體「影像化」。當讀者整理配件中的線索,與主角一同尋找答案時,更「遊戲化」了全書,顛覆讀者的閱讀體驗。

S》透過真實的筆觸與非凡的閱讀經驗,引領讀者回憶第一次觸摸書頁的感受,像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摸索書籍。作者希望讀者能夠在閱讀中享受最純粹的快樂,並重新建構自己與紙本書的關係。在數位匯流的時代下,《S》在電子閱讀年代的突圍,為出版界創造了不同的可能,讓紙本書仍有機會保有令人難以忘懷的深刻。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