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染出當代青藍時尚風 謝后蘭 /工藝師

從最初只是作為耐穿衣服,到如今成為一種文創商品甚至悠閒活動,傳統工藝藍染並沒有隨著染料變革而沒落,相反地,在多位工藝師的巧手下,它轉型出當代的新樣貌,而這其中,謝后蘭正是將藍染帶向不同凡響新紀元的推手之一。
在一個慵懶的午後,依約來到鐵道藝術村,此時,身穿藍衫、披著淡藍色的素雅絲巾、手拎藍染式樣提袋的她以和煦微笑,殷切地招呼我們。只見夕陽把一室染得暈黃,悠悠的音樂在耳際迴盪,把展覽中上百項的服裝、圍巾、手提包、手機套、隨身鏡等作品襯得益發耀眼。她,就是凝藍工坊的負責人,也就是致力於客家藍染同時身兼國立聯合大學客家學院文化觀光產業系講師的謝后蘭。

一件藍衫禮物結起情緣

談及與藍染結緣的起源,是在八○年代初期時,謝后蘭的友人赴屏東美濃旅遊,帶回一件藍衫作為贈禮,對於中國古老、傳統的東西很有興趣的她,初見藍衫便愛不釋手。直到民國92年,某次偶然機會下,得知苗栗縣社區大學開設植物染課程,謝后蘭心中浮現「我應該去看一看藍衫製作過程」的念頭,就這樣,她加入社區大學課程跟隨鄭麗雀老師與陳隆進老師學習藍染工法,從此一頭栽進藍染的世界。
在參與苗栗縣社區大學課程兩年多後,老師因課程繁忙而決定請辭,而老師認為謝后蘭的技藝已十分純熟且頗具潛能,便推薦她與另一名學員張慧貞接手課程,在課程計畫通過審核後,她便與張慧貞協同接棒社大的植物藍靛染班,使得藍染技藝得以傳承。
雖然實作經驗豐富,但謝后蘭認為自己缺乏理論知識,於是民國100年她攻讀聯合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時,更深入鑽研藍染歷史與技法,也因為她將社區大學的課程與藍染推廣經營得有聲有色,謝后蘭的老師也引用《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藉以表達對她的讚賞。有趣的是,當時荀子正是因為目睹染匠在藍染過程中,從藍草最初的綠色逐漸變為更青艷的色彩,從而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讚嘆。
圖:謝后蘭設計相當多藍染的文創商品,其中實用性高的包包往往成為參展民眾想購買的作品。

復育藍草,重建工藝的根源

事實上,藍染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周朝中央設有「染人」的官職,專門負責中央染布工作,所以藍染在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發展純熟的技術。而台灣的藍染最早追溯至荷蘭占領時期,東印度公司帶來藍草植物稱作「木藍」,以南部地區的種植為主,如台南後壁、菁寮等地。由此可知,藍染並不是客家人獨有也並非台灣獨有,無論是在大陸、美洲、印第安、非洲、歐洲、印度,甚至韓國、印尼都可見其蹤跡,乃世界性的工藝。
然而台灣藍靛的產量於清朝咸豐年間曾高居台灣第三大出口經濟產物,直到十九世紀德國拜耳公司發明化學藍色染料,不論調製的時間或過程都方便甚多,不必耗費繁瑣程序,因此藍染在台灣快速地消失。直至民國81年,草屯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馬芬妹老師赴日學習後回台積極找尋台灣的藍草,投注心力於重建、復育藍染技術。
新復之後的藍染開始有了轉變,以往無任何紋樣的素布,僅是一件藍衫、一塊布料的藍染,復育後開始有了構圖設計與紋樣。「剛好時機也對了!」謝后蘭強調,適逢政府推廣周休二日,民眾注重娛樂以及休閒、文創產業的盛行,加上現代人注重個人特色展現,藍染成功轉型成了民眾體驗DIY活動,自行動手創作之作品不僅有獨特性,民眾見到成品後更會感動,謝后蘭表示:「藍染興起以後並沒有沒落,它是進行式,一種正值興盛的東西,是一個傳統工藝漸漸被賦予新生命、逐漸轉型的過程,所以藍染跟文創、體驗、觀光相輔相成的。」傳統技藝染上新氣息,將藍染帶向不同凡響的新紀元。

熱忱足以支持一切 

藍染是一種將取之於大自然的植物藍留在布裡的過程,因此首先必須浸泡葉子,以沉澱的方式溶出色素,而藍染是藍泥如同爛泥巴般,但藍泥狀態無法染色必須將其還原成染液,染液以紅綠色或是墨綠色為最佳的狀況,之後再進行染色。雖然費工,但是藍染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持久性較佳,因此需要挹注耐心與專注力方能完成,謝后蘭笑說:「有些作品都已經很多年了,但它的色澤還是很好。」她說自己有一件藍染的衣服,快10年了但顏色仍未褪去,可見製作過程中每個環節都需留心。
「當你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它很繁瑣,熱忱足以支持一切。」謝后蘭從開始接觸、著手學習,到現在可以去教授,她從不認為藍染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因為我喜歡我就會去做,所以享受。」
圖:謝后蘭領銜設計的舞龍,綴飾兩千七百七十二片鱗片上的花紋無一相同。(謝后蘭提供

設計產品讓藍染融入常民生活

然而原料或技術並非謝后蘭覺得困難之處,「販售」才是她掙扎的問題;每每有外賓來訪看見精緻的藍染絲巾、藍染托特包等作品,漸層深淺不一的藍輔以細緻的紋樣讓不少人都提出購買藍染作品的意願,對於將藍染當成作品、興趣的謝后蘭而言,商品販售並不是她的本意,製作的作品每件都是獨一無二,所以總是惜售也為此感到困擾。
因為興趣,謝后蘭總會將自己的藍染作品與朋友分享欣賞,不料朋友卻總說:「妳又不要賣,幹嘛拿出來『餳人』!」(siangˇ nginˇ,客語中表示要吸引人又不讓人家擁有,吊胃口的意思。)直到謝后蘭進修客家語言與傳播碩士學位時,在學習中查覺自己有責任、義務去延續、傳承這難得的文化,當她了解到「讓人家擁有也應該是一種推廣方式」時,這才逐漸開始有藍染商品化的規劃。謝后蘭笑說,每回展覽都有許多民眾欲購買,以前她會斷然拒絕,現在則請民眾訂購,讓她客製化。
謝后蘭對商品規劃也有一套想法,她認為一項產業若能跟生活結合相對較不容易失傳,因此她設計了環保筷套、運動頭巾等生活化商品,甚至從就讀大學的女兒得到靈感,製作了年輕人喜愛的束口袋背包,以及自己身上揹著的藍染托特包,謝后蘭說,這包包也都是自己染的,裡面夾層很多使用上很方便。在實用之餘,謝后蘭更希望藉由藍染的穿戴來展現生活風格與美學,她認為藍染的美,就在於雖然只有單一顏色卻能夠呈現很多層次,使質感提升。
另外一種推廣方式則將藍染結合客家文化,例如宛如客家菜包形狀的零錢包,小巧可愛又寫實,引起不少客家人的共鳴;又如苗栗的火旁(備註:美術請造字)龍是臺灣客庄十二節慶中首要的元宵民俗節慶活動,也是臺灣舞龍文化的代表之一,於是謝后蘭設計了一整隻藍染紋路的龍,每一個鱗片中的紋路都不相同,共縫製了兩千七百七十二片鱗片,在火旁龍慶典上格外引人注目;至於桐花季時,謝后蘭別具巧思設計了五片桐花瓣的藍染紋路,由於植物染的技法中,紮花的花瓣通常都是偶數,謝后蘭思索了兩、三天設計出單數片花瓣的工法,也將技術現場教授,讓參與祭典的民眾一同享樂。

在傳統工藝上開創新技法

藍染是一個很傳統、古老的工藝,所有的作品都從白布開始,所有呈現出來的紋樣都必須經過構思、染色、訂色、用各種技法進入染缸,最後漂洗,相當耗時耗工。然而一回總統馬英九來訪體驗,謝后蘭卻被告知總統只有15分鐘的體驗時間,要如何改變工序才能展示成果,成了謝后蘭相當大的考驗。
於是她從染布材質的挑選開始,選擇吸色效果較佳的布料並提高染液的濃稠度,最後則是改變染布的氧化方式;一般來說藍染顏色必須一層一層疊加,因此耗時耗工,然而總統來訪時,謝后蘭利用濃稠的染液邊染色邊氧化布料,短時間內完成一幅完整的藍染作品。這次機緣也讓謝后蘭重新審視藍染,她認為每一次機會都應該用正向的思考面對,不僅保留傳統工藝的本質,更創造嶄新且獨特的技法推廣藍染產業。
對於客家人而言,藍染是項特殊技藝,以藍草染做的衣服特別耐髒、耐磨,工序又相當耗費體力與腦力,這也象徵著客家人刻苦耐勞的精神。但藍染對於謝后蘭而言,是生活的記憶、記憶客家人艱苦的精神;是勞動的圖像,代表客家人用心鑽研的堅持。謝后蘭以熱忱將藍染與生活連結,形塑穿戴美學,更期許人們感受精緻藍染,展現生活的風格品味。
當你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它很繁瑣,熱忱足以支持一切。-謝后蘭

BOX/About謝后蘭
苗栗人,致力於客家藍染的推廣,曾於苗栗節慶火旁龍設計了一整隻藍染紋路的龍,共縫製了兩千七百七十二片鱗片,賦予古老的藍染工藝一層全新的樣貌。

BOX/採訪後記
距離交大不過幾百公尺的橋下,背後傳來火車轟隆隆的行進,採訪的地點位於台鐵老倉庫轉型成的藝文展演空間──新竹鐵道藝術村,同時也是謝后蘭2015年藍染展覽的場所。戴著藍染絲巾和手做水桶包,謝后蘭穿著配戴都與藍染相關,非但不奇怪,更凸顯藍色的氣質韻味。當下我們可慌了,如此一位優雅的女性,倘若她的回答都是短短三兩字,我們真的會非常地不知所措!
沒想到謝后蘭一開口就喊了我們的名字,由於一直以來都是用Facebook聯繫,真的沒有意料到她會記住我們兩位的名字,這樣的貼心和細心不僅於此,開始採訪時,謝后蘭替我們關掉展場中播放的音樂,讓我們得以清晰地錄音,甚至親自準備電腦,將藍染過程與活動的照片與我們分享,種種小細節都讓我們在採訪後還不斷地讚賞。

留言

熱門文章